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2019年約15億人被診斷具聽力損失,占全球總人數約1/5,其中有4.3億人是中、重度聽力損失以上,即是難以使用正常音量與人交談。WHO預估在2050年,將有25億人飽受聽力損失之苦,占全球總人數約1/4。全球聽力損失病患數如此增加的原因,主要歸咎於老化、噪音、藥物(drug)副作用、感染等。WHO亦估算出全球聽力損失所引發的成本花費,包含教育、醫療、社會資源等面向,竟高達9千8百億美金,實為社會各界需要正視的問題。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退化型聽損患者日漸增加,近十餘年來的許多研究顯示,體染色體與粒線體DNA的基因突變、能量代謝缺陷、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過量、內耳發炎細胞累積、內耳毛細胞與聽神經細胞受損而凋亡異常等皆與感音神經性聽損疾病的致病機轉有密切的關係。國際生醫研究單位及醫療機構也越來越重視聽覺與平衡系統健康在人類健康、疾病、老化、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鑑於此,國際上由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科學家Saaid Safieddine教授於2017年號召全球聽覺研究科學家於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第一屆國際內耳治療研討會,並成立國際內耳治療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ner Ear Therapeutics),當時台灣參加的學者有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服務的Prof. Wade Chien及馬偕醫學院Prof.Yi-Chao Hsu (許益超);Prof. Wade Chien專題演講為遺傳性聽損之基因治療,Prof.Hsu則進行演講"內耳毛細胞再生"的研究進展。2019年,第二屆國際內耳治療研討會接續於德國漢諾威大學舉辦,Prof.Hsu獲邀擔任細胞治療場次之主持人及演講者,以"成體幹細胞於感音神經性聽損治療之應用"為題發表演說,獲國際學界高度重視。2021年,Prof.Hsu再度獲邀以"幹細胞醫學於感音神經性聽損之治療策略"發表演講,顯示台灣再生醫學的發展在聽損治療領域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為了與聽損治療的國際趨勢對接,並持續推動台灣在聽損治療領域之進展與國際競爭力,國內大學、醫院及再生醫學領域從事聽損之基礎與臨床治療研究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和醫師們,於2022年秋共同發起成立台灣內耳治療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Inner Ear Therapeutics,簡稱TSIET),2023年2月10日在台北召開成立大會,並獲得內政部核准文號(台內社字第1120014036號),依法正式成立。
學會之宗旨如下:
一、推動內耳疾病之預防、保健與治療領域之學術發展
二、促進內耳疾病之預防、保健與治療技術之跨領域發展
三、舉辦內耳疾病之預防、保健與治療領域之各項推廣活動
本學會除了在國內舉辦學術研討會,也將積極與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台灣耳科醫學會、台灣聽語學會及各相關民間基金會共同協辦活動。此外,本學會將鼓勵會員參與國際內耳治療學會(ISIET)、國際耳鼻喉科醫學會(ARO)所舉辦之相關學術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國從事聽損與內耳相關治療研究的學者與醫師們,一同討論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及相關資訊,使台灣在內耳與聽損治療之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方式發展在國際學術社群佔有一席之地。